来源:亿百体育真人注册开户 发布时间:2024-10-05 15:43:35
宝武集团广东韶关钢铁有限公司,一栋由废旧厂房改造而来的办公室内,操作人员分组围坐7个工作岛,目光紧盯着荧幕组上的各项数据。
这里是全球钢铁行业首个智慧集控中心——韶钢智慧中心。这个智慧中心就像一个“智慧大脑”,对全厂的生产运行进行智能感知、智能分析、智能预测和智能决策。
而这个中国钢铁智能制造标杆项目背后的“总工程师”,正是总部在两江新区的中冶赛迪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赛迪)。
韶钢智慧中心是中冶赛迪自主开发的CISDigital工业网络站点平台服务钢铁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标杆项目。2020年上半年,中冶赛迪成功实现了CISDigital工业网络站点平台从单个冶炼车间向钢铁企业全流程、系统性的应用推广,相继与永锋集团、中天钢铁签订全流程智能钢厂项目,为促进企业效率提升、成本降低、本质安全创造了巨大价值。
今年上半年,中冶赛迪顺利对冲了疫情影响,营收及新签合同额均同比增长25%以上,实现了逆势攀升。更重要的是,这也代表着,中冶赛迪已确定进入了钢铁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第一方阵。
在韶钢 8 号高炉 5 公里外的东南角,便是非常关注的韶钢智慧中心。站在韶钢智慧中心观景平台向远处望去,能够正常的看到几公里外钢铁工厂的庞大身躯;环顾四周,身边则是一片静谧,红砖墙、蓝钢梯、雕塑、喷泉,仿佛置身后现代化的文创基地。这是由两栋废弃厂房改造成的办公大楼,楼内仍保留着一台停摆的天车和厚重的设备基础,与现代化的环境相互交融。
进入 2 楼集控中心,满屏的大幅显示器和操作台,被分成 7 个工作岛,展示着来自生产现场的各种画面和分析模型。操作工环坐在工作岛周围,井然有序地查看监控画面,点击鼠标操作电脑,完全看不到传统车间忙碌的身影。
韶钢智慧中心在行业内首次建立了基于超融合的钢铁大数据中心,采集数据从原有的 1 万点提升到 35 万点,为目前行业之最。通过大数据中心,对现场采集的 35 万个点的数据来进行智能分析处理,完成了原本分散在各处的 8 大工序、30 个系统、42 个中控室、436 个操作岗位工人要做的工作。
该项目最大亮点在于植入了中冶赛迪自主研发的铁区及能介一体化智能管控平台,实现了数据互联、结果互通,同时基于钢铁大数据中心,用 35 万个数据支撑 6 大应用系统、100 个智能模型及 150 张全自动报表,实现了智能化的监控预警、分析诊断和优化决策,相当于为工厂装上了“智慧大脑”。
数据显示,中冶赛迪历时 3 个月打造的韶钢铁区及能介一体化智慧集控中心,让工厂劳动效率提升了 40%、高炉燃料比降低 2%~10%、吨铁成本降低 10~50 元,树立了钢铁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里程碑式标杆,代表着目前国内钢铁行业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最先进水平。
传统铁区生产长期存在工序协同性差、环境恶劣、劳动密集程度高、生产效率低、安全环境恶劣等难题,制约了炼铁行业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但智慧中心实现了跨工序、跨区域、远距离、大规模集控、无边界协同和大数据决策,真正让传统工厂实现了精益生产,流程再造。
其实,除了韶钢智慧中心,中冶赛迪在“智能化大数据 + 钢铁”融合创新发展方面,还有一大批行业首创性项目。在智能原料场、铁前智慧管控一体化、智慧轧钢、智慧水务、智能交通、智能物流等领域,形成了行业引领。
继在宝武湛钢成功打造世界首座数字化、无人化钢铁行业原料场后,中冶赛迪还与武钢、莱钢、马钢、包钢、南钢等签订多个智能原料场项目合同,市场占有率绝对领先。
继完成业内首次对铁前区域进行集控后,中冶赛迪又一次开创行业先河,相继开展了韶钢炼钢、轧钢区域,武钢铁区、热轧区域的智慧集控。
凭借在疫情期间对国内产业链的强势赋能,工业互联网成为了新基建的七大建设领域之一。而中冶赛迪在该领域的布局也早已经开始。
今年8月,由中冶赛迪信息公司牵头,中冶赛迪工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华为技术有限公司等十家单位组成的联合体成功中标冶金行业“2020年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特定行业应用服务平台)项目”,是重庆市在2020年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二级节点项目的唯一中标项目。中冶赛迪已经成立工作组,真正开始启动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冶金行业)建设项目。
建设面向冶金行业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能贯通产业数据链条,将不相同的领域和企业的信息用标准体系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实现行业数据表达的统一,从而激发数据创新应用,促进冶金工业生产的敏捷化、精益化和人文化。
该项目的实施,还将建立起冶金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构建起冶金行业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标准体系,提高冶金行业产线标识、设备标识、产品标识及其他资源标识的数量及质量,为基于工业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的行业发展新模式提供大量、精准的标识解析数据支持,从而支撑整个冶金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中冶赛迪将以该项目为平台和契机,持续推动工业互联网在冶金行业的广泛应用,深化协同创新,推动冶金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与此同时,中冶赛迪将加快在钢铁冶金领域推广其自主研发的CISDigital工业网络站点平台(简称CISDigital平台)。
CISDigital平台是依托中冶赛迪60余年钢铁领域知识积累,融合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科技,面向流程工业提供的包括智能生产管控、公司运营及外部生态协同在内的一站式服务云平台。
2019年8月,在中国国际智博会上,中冶赛迪对外发布CISDigital工业网络站点平台1.0版本。前面提到的韶钢智慧中心运用的各种智能化管理技术,正是源自CISDigital平台。
今年,CISDigital工业网络站点平台已升级到2.0版本。5月和6月,中冶赛迪分别与永锋集团和中天钢铁集团签署协议,实现了CISDigital平台从单个冶炼车间向钢铁企业全厂、全流程以及上游供应商、下游用户延展,加速助推钢铁行业向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转型升级。
推动工业互联网发展,是两江新区加快新基建的一个缩影。根据重庆市经信委已发布的208个国家级和市级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中,近三分之一的项目集聚于两江新区,在各区项目数量上排名第一位。
2019年6月,在四年一度的德国国际冶金技术展览会上,中冶赛迪凭借全球领先的钢铁核心技术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解决方案,受到强烈关注和高度肯定,AM、TATA、三菱等欧洲钢企巨头和国际同行纷纷抛来橄榄枝,逐步提升了中冶赛迪在全球钢铁工程技术领域的领先地位。
大约在10年前,中冶赛迪开始了对国外市场的布局。截至目前,公司已在巴西、越南、英国、印度、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建立了海外分支机构,实现了以有限的海外布点对全球主要热点区域市场全方面覆盖,已经与全球钢铁企业50强中的41家合作,承接海外项目合同金额超过300亿元。
其中的一个典型案例是,2019年8月4日,由中冶赛迪承担设计、供货和安装调试的模块化精轧除鳞箱、精轧机传动侧弯辊装置等装备在英国塔塔热轧厂顺利热负荷试车、一次投产,实现了该热轧厂最重要的一次升级改造。
“两江制造”经过欧洲业主最为严苛的检验,备受好评。在此之前,赛迪装备还为英国塔塔等多个欧洲客户提供核心装备出口,首次实现了中国热连轧核心装备出口发达国家,供应设备的质量达到了客户真正的需求,甚至优于当地供应商的产品质量。
凭借核心装备的竞争力,中冶赛迪还为印度塔塔建设的全球新建最大高炉提供设计和核心设备供货,并实现全数字化设计交付;为全球最大钢铁集团阿赛洛米塔尔在欧洲的5000立方米高炉提供大修改造设计和核心装备供货;在越南台塑河静钢铁实现了特大型高炉核心装备全国产化出口,多项关键设备打破了欧洲供应商的长期垄断,强势扭转了国际上对中国制造的传统认识。
由于工程建设质量优良,2019年12月,中冶赛迪承担总体设计和核心单元设备成套的马中关丹产业园350万吨钢铁项目荣获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成为该企业首次鲁班奖的境外工程。
而随着“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深入,中冶赛迪也开始加强服务模式的创新。2019年10月31日,中冶赛迪联合宝武韶钢成立的广东宝联迪国际运营管理有限公司,与印尼最大的民营钢铁企业古龙钢铁签订了生产运行服务合同。
该项目将中冶赛迪优秀的项目管理能力与韶钢的人才资源相结合,以管理运营团队整体承接的形式提供全厂生产运营服务,促进古龙钢铁管理效率、资产效率、盈利能力、核心竞争力快速提升。这是中冶赛迪将市场需求与自身能力相结合,对钢铁项目服务模式的一次创新,也实现了中国高端技术人才的输出。
在与印尼一海之隔的越南,中冶赛迪组建的一支经验比较丰富的生产运营服务团队,正在台塑河静钢铁厂,持续为高炉、炼钢、线棒等生产线的稳定运行提供技术服务。
在该工程建设项目,中冶赛迪服务链向前端的咨询和后端的生产运行不断拓展,实现了中国钢铁从规划设计、核心装备供货、工程建设到生产运营服务的全系统输出,获得日本新日铁住金、日本JFE、印度塔塔等世界一流钢铁企业的高度认可。
中冶赛迪是怎么样才能做到在智能化方面遥遥领先的?王劲松表示,这主要有三方面的“动力”。
“一是研发的前瞻性。”王劲松表示,中冶赛迪从始至终坚持自主研发,并且所有技术都向海外输出。早在 2008 年,中冶赛迪就率先在重庆建立了研发中心,并单独将其成立为法人公司,通过研发技术和产业实践相结合,不断的提高自动化、信息化技术能力。随着新一轮产业变革孕育兴起,中冶赛迪迅速布局,2018年将智能化信息化作为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的战略抓手,对散布在企业内部的专业人才队伍进行整合,组建了新的赛迪信息公司,形成了智能化信息化千人队伍。
“整合后,公司致力于用大数据技术、智能化手段构筑数字世界的工业、城市,并建立起服务于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智慧城市的信息技术应用体系,效果十分明显。”王劲松透露,赛迪信息公司整合后半年,营收便实现翻番,2019 年公司营收又较 2018 年增长了 2 倍。
王劲松介绍,如今,中冶赛迪每年研发投入都有数亿元,占公司营收的比重达到4%。其中,赛迪信息公司2019 年的创新业务超过 80%。
“赛迪信息公司招收的技术人员基本都是名牌大学研究生或者海归人才。”王劲松介绍,以基于大数据一体化管控平台及大规模的铁区智能制造技术为例,最开始有 30 多人参与研发,一半以上是博士学历。目前,赛迪信息公司近千名员工中,研发人员占比约 1/3。
不仅如此,中冶赛迪还拥有国家工程技术中心、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层次研发平台10余个,建有纳米、机器人、智能装备、水质分析等实验平台,与清华大学、北京科技大学、重庆大学等高校共建科技平台。
近十年来,中冶赛迪成功开发了大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核心技术成果,90%以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和国际领先水平,数百项技术成果和装备在国内外工程建设项目中成功应用,推动了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这些科技成果并没有停留在理论上。中冶赛迪的科研成果转化率达85%,科技成果合同贡献率超过20%,为企业来提供近150亿元的合同提供支持。
正是因为“不遗余力”的创新投入,中冶赛迪近年来将丰富的领域知识与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相结合,自主研发打造了一批与实体产业经济深层次地融合的大数据智能化平台和产品,构建起涵盖信息化平台、智能方法和产品、大数据和云计算、自动化、数字化设计的五位一体大数据智能化能力体系。
近三年,中冶赛迪除了服务智能制造领域,在智慧城市领域及管理信息化服务领域发展也呈良好态势,先后开发出轻推、西格马、轻筑、Q-TOUCH 等一批核心产品,成功应用到智慧城市、智慧企业等领域。
自主打造的“轻筑”智慧建设云在两江新区龙兴住宅项目、万科超高层项目等重庆多个工程建设项目中应用,其中,江北嘴金融城 4 号项目、两江新区龙兴住宅三期(H86-1 地块)项目获评两江新区“智慧工地”示范项目。
打造的重庆市城乡智慧建设工程建设项目通过智慧住建云推动所有住建业务系统迁移上云,成为了住房城乡建设领域管理服务模式变革创新的重要引擎。
与市交开投集团合作共同开发的交通领域特色智能应用产品,推动智能感知监测网络、城市公共交通运行监测及应急联动中心建设,实现城市交通开发、投资、建设和运营的大数据分析决策和智能指挥调度,让老百姓安全出行、便捷出行。
打造的重点场所消防安保智能管控指挥系统,可通过大数据技术、AI 等先进的技术实现预防预警、精准防控,形成城市公共场所的“防火墙”。
中冶赛迪还积极地推进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拓展“上云上平台”业务。中冶赛迪“水土云”已落户两江新区,截止目前已有 360 多种云服务,约 2500 类业务、200 多个政务系统、上千家企业登录水土云平台。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关于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要求,推动构建国资监管一盘棋,中冶赛迪研发了以数据为核心,以国资监管为业务导向的国资监管大数据平台。目前,国务院国资委统一数据共享中心已经沉淀了信息资源目录共计3000余条,数据采集指标20000余条、国资监管业务指标库40余个及6套成熟的标准管理规范。在参与国务院国资委信息化建设的同时,公司也积极服务内蒙古、贵州、安徽等地方国资委在线监管系统建设,并与多个大型央企形成密切合作。
2020年6月1日,首个国家级医疗医药应急保障一体化运行网络站点平台“中资医疗医药应急保障体系互联网有限公司”在京揭牌成立。中冶赛迪作为主要参与方之一,将参与“中资医疗医药应急保障体系互联网有限公司”的筹建与运营,在医疗行业发挥排头兵作用。
“下一步,中冶赛迪不仅将在大数据智能化的路上继续大步前进,还将携手其他有突出贡献的公司,为重庆经济发展注入大数据智能化的活力。”王劲松介绍。